共检索到 73 条数据
-
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中,"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对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空间将时间与空间重叠,集中体现为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具象化为实体的景观建筑或民俗活动,在主体性、空间性、时间性与文化性四个维度展现了传统文化内在因子的交融性与复杂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本刊声明 2020-06-01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文化生态空间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环境空间,加强对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是实现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重点。文章运用文化生态理论、生态学理论及场域理论对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模式开展探讨,并提出模式具体实施的对策建议:建立文化生态空间信息系统、确立文化生态安全识别标准、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动力系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研究 ——以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为例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好其生存空间是发展非遗项目的基本要素,起到了维系其生存状态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其生存空间可促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生存空间屡遭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如今非遗保护浪潮使其再获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导致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社会认同感持续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愈加狭窄。如何保护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是当下我们能否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基本情况,探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并为这些传统手工艺者探索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世界发生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挑战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和发展。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GIS地理分析法,分析我国沿线各省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遗级别分布各异,类型多样,呈条、带状分布,有集聚特点,并结合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