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与传播现状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是实现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流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贵阳市在非遗数字化传播方面不断探索,初显成效,但对于数字化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步研究。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对于贵阳市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采集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如何应对当前贵阳市"非遗"数字化采集传播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
互联网+语境下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构建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应抓住这个新契机,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通过展示、营销、参与和创新网络多个网络平台的构建,为皖北非遗开辟出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大命题。文章分析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德育路径研究——以海南黎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大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格局,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学生德育双赢.
-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资源强有力的支撑部分。然而,在日趋边缘化的背景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认同。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其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归纳,并从两者的融合路径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发展建议。
-
传承人视角下麦草画工艺发展路径研究——以汝南袁月英麦草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核心技艺和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的传递者。传统工艺类非遗中的麦草画工艺是由手工艺人利用相关工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传承人在这类非遗传承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护好传承人,是解决非遗传承危机的关键,也是实现非遗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袁月英麦草画为个例,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麦草画工艺的发展路径。
-
“非遗”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承载着诸多的优秀思想道德,探索将"非遗"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民族观念,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2020-06-01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留下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遗产已经和我们的生活逐渐远去,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性保护。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特点进行分析,探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并结合当前现状为进一步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全面性提升给出建议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