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5)

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以江苏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我国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重视度逐日提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发展情况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江苏省也应时而动,形成了"非遗"传承保护的各个模式体系。非遗的保护传承应加强多国合作、建立完善保障体系、打造完整非遗产业链,创造适宜的消费市场,从生态环境、消费环境和科技环境三管齐下,积极探索其有效保护路径并加以实施。

  • 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节目的编排与制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因此对相关节目的风格、内容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当前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问题与不足出发,对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要点加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路径。

  • 非遗羌服羌绣特色化服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通过人才培养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向和评价依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把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羌服羌绣相结合,以羌族文化为内涵、羌绣技艺为载体,基于羌服羌绣文化普及、课程特色教学改革、非遗羌绣技能培训和羌绣创意衍生设计的多渠道方向,积极探索羌服羌绣的特色化服装人才培养路径,加快高校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进程。

  • 农村文旅产业与非遗灰雕结合发展路径探究 2020-06-01

    农村是中华文明的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可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农村文旅产业与非遗灰雕文化相结合,能够在保障农村生态特色的同时增添更多的非遗文化内涵,使得两者共同发展。本文针对二者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发展路径探究。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非遗”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路径探索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民歌演唱)方向为例 2020-06-01

    进入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已是全民行为,高校作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殿堂,在"非遗"传承路上应该肩负保护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分享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民歌演唱方向十来年的办学经验,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师资建设等方面阐述"非遗"名录的内容融入及其在高校课堂的具体做法,探讨"非遗"名录内容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路径,并就"非遗"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提出思考,尝试为更科学、高效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出建议。

  • “非遗+”: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 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为例 2020-06-01

    家族传承规模小,技艺复杂收益少,传承保护招徒难,文旅结合渗透低,潜在市场拓展弱,保护发展财力紧,这是当前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遵循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以“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等“非遗+”模式,是破解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

  • 独立院校红色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基地,将地方的非遗文化与独立院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使民族精神的DNA世代相传。同时对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学会审美,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我院在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同时,也在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大学生对非遗知识、相关技能技术、民族情感等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思维碰撞,敲击出新的火花,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