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青海省藏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青海省藏族是青海省最多的少数民族,经过千年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青海藏族的体育类非遗项目分析,发现:项目分类不明确;传承人总体年龄偏高,年轻人数量不足;传承人性别差异大,文化程度偏低;传承人生活面临窘境。基于这四点,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以期为青海省藏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新时期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不停发展演变得到的瑰宝,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生存在民间。所以文化馆作为 文化系统中直接面向民众的文化单位,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位置。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富裕。在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对于文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新 时期文化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为了现阶段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新时代文化馆对非遗 保护工作展开分析。
-
数字媒体时代民俗类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尤其以手口相传的民间艺术为主要濒危对象。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借助各地民俗博物馆的兴起,通过藏品展示、民俗演艺等方式,让民间艺术重回人们的视线当中,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民俗博物馆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数字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数字媒体时代民俗博物馆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上面的表现,数字媒体时代民俗博物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这几个方面对数字媒体时代民俗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
-
淮河流域庙会空间文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淮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通过对皖淮地区庙会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域非遗项目类型及主要保护手段,提出庙会活动与城镇旅游风景区相结合,利用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为非遗在现代社会找寻更适宜的空间与环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设计工匠”培养 ——以德州黑陶为例 2020-06-01
近几年,各地非遗保护机构或个人非常注重与大中小学的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运用优越的"校企合作"资源和高新技术手段培养"设计工匠",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国家软实力、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积极探寻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以提升蕴含东方特色的传统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
绒花:永远绽放的非遗珍萃 2020-06-01
《延禧攻略》这部清宫剧的热播,让“绒花”这个鲜为人知的非遗手艺火了一把。剧里嫔妃头.上所簪的精美饰物叫做绒花,来自南京,是中国非遗的珍萃。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文水县左家拳的发展研究① 2020-06-01
近几年民间武术在我国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拳种也渐渐消失,甚至随着民间拳师年龄的逐渐增长,后继无人成为民间武术发展中很大的困扰,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左家拳的起源、发展、内容以及传承现状等进行调查,发现左家拳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习者甚众,但左家拳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不够,体系也尚未建立。本文旨在为未来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让左家拳今后有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并可以在非遗保护下更加源远流长,弘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