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广州)启动及宣传展示活动侧记 2020-06-01

    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主会场启动及宣传展示活动于6月7日至1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中国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齐聚羊城,充分展现了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

  •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个别少数遗产古今中外,举世闻名。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简单论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基于非遗文化的动漫形象衍生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衍生品开发是动漫产业促进传统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基于非遗文化进行动漫衍生品开发中,需要运用非遗再现、改良动漫形象,使动漫衍生品既可以体现实体观赏价值,又能够满足精神情感的需求,增加衍生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非遗文化与动漫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英语教学 2020-06-01

    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并使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得到更强的生命力,翻译工作是根本。把非遗翻译融入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更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非遗英译教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非遗英译教学的具体措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形成正确的非遗英译思路,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完成非遗文本的翻译,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 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0-06-01

    理论上,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和层级差异性、文化功能的政治性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为保护势在必行;文化变迁的常态性表明“民传非遗”必须实行动态保护;宗教的信仰功能表明“民传非遗”具有保护的社会价值。实践上,文化的整体性要求对“民传非遗”进行大生态和小生态的全面保护;人类学主客位观点差异原理要求广泛汲取民众智慧,改变目前缺乏大众参与的现实,激发地方文化自觉,实行参与式保护等。

  • 社区主导型非遗传承研究—以镇江南乡田歌(秀山号子)为例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鼓励社区、群体与个人参与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是非遗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我国,政府主导是当下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主流,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社区参与非遗传承程度的不足。本文以江苏镇江的非遗项目南乡田歌(秀山号子)为例,围绕"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劳里·航柯的"民俗过程"理论,通过探讨积极传承人、社区成员、村委会和当地学校等非遗保护参与方在秀山号子社区主导型传承中的作用,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从长远看,社区主导的传承有利于提高社区保护自身传统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借鉴价值。

  • 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作模式——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模式,重点分析其教育价值、途径、措施等方面.

  •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十三五”期间成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点。“文化转向”视野下的非遗英译工作也崭露头角,正译与误译现象并存。本文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现状出发,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提供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