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陈正雷入选2020年度十大非遗人物 2020-06-01
陈正雷年度非遗人物揭晓词为:"闪展腾挪,刚柔并济,在他手中打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身健体,造福民众,在他脚下走出了太极文化的国际之途。"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于2021年2月26日举办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揭晓十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并公布年度十大非遗事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作为武术和太极拳领域代表人被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非遗人物。
-
融入生活记住乡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
“匠艺”与“匠心”:纪录片《传承》现代语态的人文阐释 2020-06-01
一、匠艺传习的"故事化"叙事新思路(一)"非遗"传承的形与神该片共10集,每集从几位"非遗"传承者的故事说起,从分布广度而言,可谓天南地北,完整记叙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轨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十项分类。从精神纵深而言,《传承》(第三季)从未在技艺的层次上浅尝辄止,而是通过传承至今的绝技,展
-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的形成与运作 2020-06-01
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模式,在留守妇女的再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小河村的苗绣合作社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苗绣合作社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合作社出现前后苗绣生产与消费实践的异同。研究发现:苗绣合作社模式在政府、绣娘、商家、非遗传承人、先锋游客、苗绣、市场信息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形成,苗绣、市场信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在苗绣合作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牵引、制约的作用;合作社的成立带来了苗绣生产实践的多样化以及销售方式的多元化,最直接的积极影响体现为提高本地女性的经济创收,从而促进其身份地位的转变以及个人能动性的提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2020-06-01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其差异性和地方性,而非遗则保存了目的地的地方性和独有的品质,并在实践中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人制度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发展中这一制度也有值得思考之处。
-
徽州竹编 2020-06-01
徽州竹编,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走进黄山市博物馆,一件清朝的竹丝编夏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件衣服为竹质,竹丝纤细光滑,柔软有弹性;衣领、袖口、边沿用白线镶细边;圆形小纽扣两两对称,如同蝴蝶结。这件技艺精湛的竹丝编夏衣,清凉、舒适、美观,可谓竹艺界的珍品。
-
佛山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 绯红”系列首饰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设计立足于广东佛山非遗文化"香云纱"边角面料进行的系列饰品设计,节省香云纱产品的产品成本。系列包含耳饰、手镯、等。本产品通过对文创产品设计得到对本土文化"香云纱"的传播,同时提升大众对广东佛山非遗"香云纱"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以江西傩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围绕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展开研究,以江西傩文化及其传承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傩艺术"资源进行挖掘,针对江西傩文化非遗的传承模式落后、传承对象缺失、传承地域局限等现实问题,总结出"傩艺术"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求,使其与新时代接轨,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传承延续,让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感受到"傩艺术"所特有的艺术气息,为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