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伴随民族的发展而逐步沉淀下来的无形的文化。我国现正处历史转型时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消失,严重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创新策略,最后探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对高校教学的改革意义与影响。
-
论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流传于后世。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是一种难以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本文就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融入校园文化的良好策略进行探讨。
-
支持非遗,发展特色致富产业 2020-06-01
“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的重要土壤,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形成特色产业,对农村产业进行有效补充,从而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今年两会上,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这样说。杨昌芹今年带来的关于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议案引起热议,在她看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可为。
-
独立院校红色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基地,将地方的非遗文化与独立院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使民族精神的DNA世代相传。同时对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学会审美,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我院在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同时,也在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大学生对非遗知识、相关技能技术、民族情感等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思维碰撞,敲击出新的火花,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
-
新媒体语境下什邡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四川什邡是著名的晾晒烟生产基地,晾晒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晾晒烟传统技艺也日渐落寞,为了传承和保护晾晒烟传统技艺,实现传统晒烟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分析什邡晾晒烟传统技艺传承的现状,从新媒体视角探究什邡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推广方式和品牌塑造,促进什邡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
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化”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课程化的实践对策,以加强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2020-06-01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灵魂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印记,它也体现着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固有方式,这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内容。它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人们实践活动以及思想活动进步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民间,也体现在人们生产以及生活中,对群众活动的传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保护以及传承非遗文化的行为对群众文化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弘扬地方非遗文化 ——“打莲响”走进校本课堂实践研究 2020-06-01
现阶段艺术素养水平是一个学校综合水平的外在体现,打莲响逐渐在九堡民间流传开来,演化成了当地的一项表演艺术。2014年,"打莲响"作为传统舞蹈列入了杭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传承人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的"非遗"项目面临着要失传的风险。那么怎样让"非遗"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并且一代代的继承下去,这就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学校的时候抓起。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在校园的传承模式正式被提出。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点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寻求艺术教学新的突破,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寻求让"打莲响"进课堂,全面铺开,让孩子了解"打莲响"非遗文化,努力建立有特色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