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5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58)

共检索到 158 条数据

  • 21 世纪少数民族音乐学校传承的新动向 ——以侗族大歌的职业学校传承为例 2020-06-01

    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革以来,曾因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和知识而被视作与传统、民间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争夺传承人的现代学校,倒成了一些地区或民族承传、保护本土文化(音乐)的新场域,并在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工程等推动下愈演愈烈,进而成为当前现实世界和学术领域中的大热点。而在全国各地的此类案例中,2009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侗族大歌(侗语"al laox",音"嘎老",下皆简称为"大歌")

  • 艺术管理模式下贵州布依小打音乐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贵州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以及图腾崇拜等。受到人才稀缺、缺乏宣传等影响,极大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贵州非遗文化的艺术特点,以"布依小打音乐"为例阐述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推动布依小打音乐传承发展的艺术管理策略。试图通过艺术管理的模式加强对非遗文化宣传、管理与发展。

  • 山东非遗——弦子戏初探 2020-06-01

    山东省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戏"有很多人并不是十分的熟悉,笔者通过数次的挖掘整理采访试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从唱腔、音乐体系、乐谱剧目方面入手,为大家解读什么是弦子戏,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非遗做出一点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音乐类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类非遗与其他门类非遗既具有共通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掌握好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 国家级非遗“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高校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是发源于福州台江茶亭一带的本土音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这种古老的音乐有它传承的文化价值,除了文化保护单位的努力,还需要新一代年轻人和老一辈艺人共同来传承和发扬。我们试图探索和实践十番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途径以及创新发展的形式,培育具有传统音乐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非遗音乐文化。

  • 构建“华蓥高腔”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我国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地常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实践研究。本文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蓥高腔在重庆华蓥中学的美育教学实践探索为例,论述 了构建“非遗”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从分析艺术价值、明确发展定位,挖掘艺术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增强艺术实践、拓展育人模式三大方面,阐述了学校在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

  • “非遗”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本民族的多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非遗”视域下,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现阶段的我们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推广,不断研究,让民族音乐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熟悉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 非遗文化活化项目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初探 2020-06-0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地方音乐类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是对当下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促进非遗文化活化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落实。大运河文化是活的文化遗产,代表人类迁徙流动,产生文化的时空的交流。该研究从非遗不同层面的文化研究入手,以京津冀大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将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形态表演功能与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对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及未来对社会形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作用进行精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