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
陇中小曲如何走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 2020-06-01
本文是"关于中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陇中小曲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写甘肃省定西市非遗文化保护遗产——陇中小曲,阐述陇中小曲在国家大好政策下如何发展,如何重整昔日辉煌,发扬光大,做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方法创新、旨趣提升和情境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塑造优秀人文素养、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融入内容,充分运用各种融入载体,拓展可行融入方法,营造良好融入氛围等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管理问题研究——以鲁南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结晶.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高校作为育人的平台、知识传播的集中地,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对非遗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音乐类非遗进高校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还都不尽成熟完善.通过对鲁南几所高校传承现状的研究,来探索非遗在高校传承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基于孵化原理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必要举措。当前"非遗进高校"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提高,探索日渐增多,文化传播效果初显,但仍存在深度不够、模式单调、绩效偏低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并形成各主体互利互惠的统筹协作关系。孵化理论有助于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行为,引导形成新的文化生态体系。可从主体联动、对象筛选、资源对接、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非遗高校传承的孵化体系,以此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原真保存、传承人培育、身份认同、非遗价值转化四个角度提出高校传承基地模式、非遗课程模式、"非遗明星"模式和创新创业模式,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课程,是传承、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立足于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非遗"资源的提炼并探索如何有效地将"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
-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人民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民众生活紧密关联,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还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命脉,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进行竭尽全力的保卫。在进行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将“非遗”适宜的融入其中,帮助艺术生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和开拓自身文化视野,从增强学生本身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强化而言,具备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以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多的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