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0)

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大众长期以来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其中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与人文底蕴,更是推动我国文化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无法比拟的经营实力与优势资源,从非遗项目的传承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自身重要的承载作用。本文从高校图书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入手,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从而探究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具体策略。

  • “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研究 2020-06-01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组成内容,具有展现各民族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的作用,受到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通过融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能够使非遗民间舞蹈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便于继续研究非遗民间舞蹈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实现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非遗民间舞蹈在高校传承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促进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 艺术高校“非遗”进课堂——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为例 2020-06-01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非遗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传播亟需加强。 [1] 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普及和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2] 。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承 传播为例,将“非遗”项目引入高校开展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侗族“非遗”文化导入”、“广西侗族银饰制作体验”、“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播影视脚本设计”、“广西侗族银饰文化媒体传播”四个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完成作品。通过探索课程的重点难点,展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对侗族“非遗”银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对相关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 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湘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00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文章通过对湖湘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和现实需求的剖析,在高校传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校因地制宜发展的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路径。

  •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2020-06-01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包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因。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高校图书馆自身就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作用:除了需要将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还应尽力保障其独有的生命活力,继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精神,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