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0)

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浅析壮族非遗舞蹈在广西高校公共舞蹈中的教学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和情感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引入广西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具有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既是一种美育手段,也是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 论非遗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民族人民继承和发展所得,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命脉,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竭尽全力的去保卫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将"非遗"适时融入其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广大艺术生去汲取民间艺术养分且拓展本体文化视野,这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非遗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 音乐类“非遗”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非遗由于自身特殊性需要传承才能使这种文化继续以"活"的形式流传。地方高校集合了音乐传承和保护中更多的优质资源,有鉴于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的特点、地方高校传承和传播非遗的有利条件、高校中现有资源的分析、非遗教材的开发利用等就如何将音乐非遗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

  • 高校图书馆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其实现对策 2020-06-01

    非遗之首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国家法律明确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是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及其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实现对策。高校图书馆与政府、民间团体形成合力,对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探索 2020-06-01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在未来发展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美育是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提高校园公共服务文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美育教育也是弘扬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重要平台,在强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应当在高校教育中,增加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内容,使高校在“育新人”的新时代要求下,能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坚定必要的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文化建设引领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文化需求,增强高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推进新时代高等人才教育的文化建设[2]。

  • 探讨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 ——以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 2020-06-01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凝聚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锣密鼓地全方位开展起来。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基础学术研究、引领科研创新的角度,还是站在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的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氛围优势,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其次以铜文化的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说明构建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 探索“非遗”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承方式 ——以“三灶鹤舞”为例 2020-06-01

    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文化生态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改变,导致其文化语境与传承载体面临"断层"境地。现今在"非遗"艺术与专业性高等学校之间呈现双向互动的趋势,探索其在综合类高校中的发展路径便是其"同一流向、不同支系"的尝试,此文旨在探寻综合性大学教育体系于"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独特优势,以夯实其深厚根基、承续其精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