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0 条数据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扶贫”的路径刍探 2020-06-01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一些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扶贫"的路径,期望对精准扶贫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
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独特代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的"匠心""匠艺""匠道"精神和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虽然非遗项目进校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其在校园发展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方向模糊、普及率低、影响力弱、专业度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校园传承工作、科学选择"非遗"项目和全力打造课上课下互通互认、专家学生联合创作、校内校外有效实践、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四大平台的对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
-
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特色资源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传承遗产,对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其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探索实践,包括在建设过硬非遗研究团队、选择重点特色课题、建立地域非遗文献展区、开展丰富多彩专题活动、创建数字化特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
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为例 2020-06-01
探索文化、非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STEAM”的融合创新之路,是目前高职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基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开展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探索。研究认为:多方参与可倡导实际设计能力的拓展;“STEAM”艺术设计实践形成了“三方参与”和“四方评价”系统;源于生活与文化语境的“STEAM”艺术设计实践,将创造出更加符合非遗与传统手工艺特征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传承路径。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实践路径的构建 2020-06-01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