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如何传之有道 2020-06-01

    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

  • 非遗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引导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开展关于“非遗文化”的调研,从高职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状况、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保护和传承情况以及高校的引导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杭职院非遗教学基地和非遗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将非遗文化融入社团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

  • 阳新非遗名录与群众文化共享的现实意义 2020-06-01

    阳新县地处长江之滨,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阳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向世人呈现着阳新两千年来"活"的传承文化.2013年,我县建立了非遗名录,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本文梳理阳新非遗历史脉络,探究建立阳新非遗名录的现实意义.

  • “非遗”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创作中的体现分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文艺作品成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和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记录的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民俗舞蹈,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成为其最大的特点,也成为了表现人们生活方式,民族个性的一种手段。它以人为本,凭借模仿、形象、记录等手段,通过身口相传的方式来不断传承,这些都是“非遗”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文化艺术不断丰富,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的民俗舞蹈渐渐走向了舞台,来表现不同的文化生活,如何保留和创新,让这些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成了我们的首要的任务。

  • 那些挥之不去的灯影记忆 2020-06-01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刻葫芦的研究发展——葫芦上的守艺人 2020-06-01

    在对阮氏的第四代传入阮熙越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葫芦技艺,由于地方宣传力度不够,太多高科技的东西取代了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手工艺的东西不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她仍然秉承着一颗赤诚的匠心去做,坚持做纯手工,并且大胆创新,大大提高了葫芦的实用价值和利用价值。传统的民间技艺随时面临消失的危险,传承人、传人都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能更好地推广刻葫芦这项工艺,阮熙越推广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

  •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保护非遗就是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活态性封存和多媒体传播具有突出作用。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存在忽视地方性,重存档、轻传播,重外在技术、轻文化内核的问题。数字化保护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媒介融合的理念,让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都参与进来,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让非遗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变迁、塑造、发展 ——非遗空竹文化的现代化传承途径探索 2020-06-01

    空竹是一项以健身娱乐、休闲观赏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已被列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主要从现代化相关理论出发,以空竹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为主线,结合非遗空竹运动的科研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得出空竹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及解决办法,顺应国家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加强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文化生命力,拓宽非遗空竹文化的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