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祁剧“旧酒”入“新瓶”滋味足 2020-06-01

    为达到“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非物质文化素养拓展;“四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学生口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目标,衡阳市于2016年5月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7年6月,衡阳市出台《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7年9月,“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衡阳戏曲文化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 感悟非遗魅力 2020-06-01

    近日,一場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活动在沈阳市玖伍文化城举行,包括满族剪纸、米雕、活字印刷、毛猴手工艺品等非遗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众多中小学生观赏,感悟非遗的魅力。

  • 中国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问题——以中国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巴斯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巴斯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于2011年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俗、体育、饮食、服饰、宗教等诸多方面都传承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开创了中国俄罗斯族民族文化新篇章。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或者身患重病,有些内蒙古自治区级的俄罗斯舞蹈传承人、额尔古纳市级的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传承人都已经先后离世。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俄罗斯族的民风民俗,让巴斯克节等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如SQL Server、Oracle等建立相应的中国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开发一套有关中国俄罗斯族巴斯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势在必行。笔者旨在填补中国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问题的学术研究空白。

  • 从花甲到垂髫,让非遗走进生活 ——2018“锦绣中华”圆满落幕 2020-06-01

    6晚11场,再次走近"锦绣中华"——6月4日~9日,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圆满闭幕。在闭幕秀"苎梦东方"的现场,人潮涌动。从满头银发的花甲老人,到童声稚气的垂髫幼儿,一场全民参与的非遗服饰秀,随着每一套服装的出场,时时传来阵阵惊叹6天来,艺针忆绣、白鹭为霜、白蛇惊变、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苗净千寻、挑绣之韵、采蓝之忆、流光溢彩、苎梦东方共计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走进美好生活的盛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对之策——以武汉四项传统小吃变迁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 国家和湖北省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贯彻实施这两部法律法规,2016年,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武汉非遗保护条例》).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以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小桃园煨汤等四项武汉传统小吃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对之策

  • 民族非遗进校园:传递文化薪火 彰显教育新风 2020-06-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剪纸、刺绣、扎染、面塑,形意拳、咏春拳、螳螂拳,秦腔、昆曲、京剧……各式各样的非遗项目既是先民安身立命、满溢烟火气息的傍身技艺,又是中华民族丰富智慧与独特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让民族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于文化传承,于教育发展,于人才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06-01

    同志们:这两天,我们深入分享了各地在非遗分类保护、研培工作和调查记录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大家对非遗工作和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和很多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不断深入的实践

  • 传统戏曲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 2020-06-01

    山西是戏曲大省、文物大省,山西的非遗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三晋文化底蕴深厚,熠熠生辉。马盛德教授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传统戏曲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为主题为培训班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是一个非遗资源大国,地域辽阔差异性大,历史悠久、人口民族众多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这样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的非遗保护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