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
-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 2020-06-01
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过程中存在难度大、还原体验度差等难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性.VR技术以其保存全面性、还原真实性、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及其数据的高度再利用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保存、传播,本文中笔者还探索了其他更好的传播非遗档案的辅助措施,结合VR技术,以期让非遗档案保存工作更有效.
-
非遗保护问题三议 2020-06-01
2004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遴选,目前已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位居世界第一,在非遗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冲击,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其特殊的传承方式,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如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
非遗元素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为例 2020-06-01
基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桥梁景观,使大众更加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
成都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民族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这对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提出七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
两大订单背后的“非遗经济”专访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 2020-06-01
在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不仅对纺织非遗的技艺、产业化有了新的认识,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者,更因此先后斩获两个金额分别为数十万元的订单。"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超过我的前十年!"说这番话时,小龙茵绣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从杭州返回到玉溪已经过去近两个月时间了,但她对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仍念念不忘。正是这场大会,让她体验到了"开挂"的感觉。
-
国家级非遗“嘎尔”传习基地挂牌 2020-06-01
为了进一步体现"嘎尔"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持有人的主体地位,遵循非遗的传承规律,6月8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尔"传习基地挂牌仪式和"嘎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举行。活动现场,自治区藏剧团和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嘎尔传习基地"称号。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等4人成为"嘎尔"新的传承人。"嘎尔"作为西藏艺术的精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嘎尔"历史
-
阳新采茶戏采访纪实(一) 2020-06-01
阳新采茶戏是鄂东南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2008年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批,至此阳新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次采访的目的旨在了解阳新采茶戏在“申遗”成功之后历经了怎样的发展道路,了解相关部门在继承和发展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效果如何等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与有识之士探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发展创新实践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