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初探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
3700多项活动点燃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0-06-01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产日定在6月9日,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届时,全国将有包括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在内的3700多项活动同步展开,远超去年规模。广州作为主场城市,围绕“海上丝路”将展开多项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介绍,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主场活动是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以各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
浅析当代文化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各级文化机构的重视,其宣传、保护方式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非遗”的多元现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本文围绕文化馆在当前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劣势,摸索宣传、保护“非遗”的途径。
-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展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近年来,活态展示成为博物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尝试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天天见”项目为例,探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特点、主要困境及解决途径。
-
阅读 2020-06-01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彭兆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88.00元本书为国家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的主体部分。作者提出了"生生遗续"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代表性概念,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概念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并与西方文化遗产的"纪念碑性"进行对话。
-
基于记忆理论的程河柳编保护 2020-06-01
程河柳编作为湖北襄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技艺”,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工艺,还有“记忆”。对程河柳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这里族群文化与人民记忆的保护与传承。程河柳编展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部分乡村文化,也是该地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所说:“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故宫作为兼顾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历史建筑群,它包含的信息值得建筑师、设计师、历史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来研究。“非遗”本身同样包含了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的诸多信息值得广大设计师和学者的挖掘,传统工艺、图案、造型等元素皆可给中国现代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因此,深入程河柳编的文化记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纪录工作初谈 2020-06-01
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01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出台,在此之前,我县便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及生活状态,总共拍摄磁带365盘,刻录DVD光碟426张,转化数据文件近3000G,音频资料50G,图片文字资料500G。2016年之后,中心又按照新标准投入到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立体化,深入到长阳各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