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浅谈“非遗”舞蹈进校酬途径舫式——以珠海“三灶鹤舞”为例 2020-06-01

    “非遗”舞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舞蹈的传 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珠海“三灶鹤舞”作为珠海经典的民间传统舞蹈,于2010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将“非遗”舞蹈——珠海“三灶鹤舞”引进校园,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对待,提高“非遗”舞蹈的普 及程度,进而传承和保护“非遗”舞蹈.

  •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0-06-01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由13个土家寨组成,因而被称为土家十三寨。这里,东邻小南海地震遗址景区,南邻八面山自然风景区,寨子里生活着600多户土家人。在土家十三寨,随时都能听到山歌的声音。寨子里有支村民文艺演出队,他们唱的山歌,因融合了后坝山歌、莲萧舞、摆手舞、薅草锣鼓等"非遗",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以“汴京灯笼张”为例 2020-06-01

    在高举文化自信旗帜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博物馆的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为例浅析博物馆在非遗文化的展示、传承与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如何创新发展使优秀的传统工艺更好地延续下去并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 非遗背景下宁夏回族乐器咪咪的发展传承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回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宁夏回族乐器——咪咪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于2006年被评为非遗项目,但是现实的发展传承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咪咪"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回族地区的一件传统乐器,经文学史家的考证是羌笛与芦管演变而来,唐太宗李世明《饮马长城窟行》诗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都是咪咪的记述,咪咪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咪咪已经被现代人所忽视,使传承受到了影响,我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增加非遗教育内容,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效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载体耦合效应,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教育效果,稳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 民俗与法理该如何平衡 2020-06-01

    在赵州桥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民俗“五道古火会”已经流传2000多年了。除了极富观赏性外,五道古火会还起到凝聚乡邻人心、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火会“会头”,近20年来,杨风申每年都会制作200个左右“梨花瓶”等烟花成品进行表演。没想到,古老的非遗技艺会酿出一记“炸弹”。

  • 广东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体验时代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都在发生着转变,更需要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非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端砚文化作为广东省肇庆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肇庆市端砚文化为例,借助“互联网+文旅IP”的模式,实现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