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鑫囍缘/鑫囍缘珠宝四大艺术系列亮相深圳珠宝展,匠启东方文脉 2020-06-01
鑫囍缘珠宝四大艺术系列匠作传承非遗经典,匠启东方文脉,于2018深圳国际珠宝展惊艳亮相,收获广泛关注。禧·婚嫁系列鑫囍缘珠宝携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潮绣传承人——康惠芳大师,共同创作“金禧良缘”金线刺绣嫁衣,并以嫁衣元素为创意来源,创作出“禧”系列婚嫁喜饰。将传统与现代并融,创意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该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如何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
西安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和维度 2020-06-01
使用现代精湛的影像、声音的形式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整地保存下来,将传承人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技艺及状态记录下来,同时拓展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和维度,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尤为重要。当下,“非遗”口述史的记录更多是田野实践,记录方式不断变化和完善,更多地使用新媒体、新工具,尤其是当下自媒体
-
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初期的挖掘抢救逐渐过渡到传承发展上,纵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已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本文立足于本地非遗进校园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
-
浅析苗族反排木鼓舞进入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2020-06-01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舞蹈。2008年2月,苗族反排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人,万政文曾多次被邀请到艺术类高校进行短期授课和讲学。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潇洒奔放,很多动作与以往活跃在舞台上的苗族舞蹈有很多不同,尤其体现在它以胯部为动作发力的起始点以及低重心的动作动律上。另一方面,现今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教材在身体训练和内容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合适的民族舞种进入高校民间舞教材。在这个契机下,将苗族反排木鼓舞引进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课堂,不仅可以丰富现有教材,也可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
-
“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2020-06-01
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脉,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不断完善拓展"非遗"的表现空间,从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总结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照辽宁省"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规律,以期为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
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上杭县“古蛟红色吹叶队”启航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精神,培养陶行知倡导的"艺术的兴味"核心生活力,蛟洋镇坪埔小学开展了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和蛟洋镇(简称:"古蛟")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古田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召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树叶吹奏技艺是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古蛟"地区山乡民间的传统,曾为革命老区鼓舞士气、妻送夫
-
由隐到显 由众到精——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打造学徒制“非遗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资源和文化宝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遗传承受到巨大冲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区域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己任,分别于2003年、2010年开设青瓷工艺专业和刀剑工艺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抓住产业与行业特点,着眼于"非遗"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发挥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的优势,由隐到显、由众到精,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字塔型学徒制模式,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