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新编川剧研究 2020-06-01
川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之所以需要“国家级”保护,是因为原本剧本甚丰、观众极多、影响巨大的川剧如今日渐式微。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保护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浅析川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编川剧对传统川剧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研究,探寻新编川剧的创作方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实体形态的文化传承,发扬宣传传统非遗文化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及提高为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形成了包括教育、礼仪、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城乡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非遗与农村礼堂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对文化的传承与农村经济人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优势及方式进行了一个简要概述。
-
依托高等院校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体系建设初探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和展示非遗魅力的窗口。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避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逐渐消失,亟待深入研究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依托高等院校的传承人研修研习制度、保障措施、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与现代教学共建等体系建设内容,总结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以期为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及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非遗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东莞市通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
-
“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当代社会价值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的出台,各界人士对发掘“非遗”传承人的当代社会价值热度高涨。发掘非遗价值的前提是保护非遗,而保护非遗的前提是保护传承人,只有传承技艺得到延续,其社会价值才可能存在,社会、国家、企业、传承人本身都应承担起保护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责任。
-
山东启动“非遗月”运河沿线省市齐秀非遗项目 2020-06-01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于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等5省的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
非遗 闪耀泉城 2020-06-01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堪称非遗大市。八九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非遗,有说的唱的、演的练的、玩的用的……其中,以皮影戏、吕剧、福牌阿胶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以鲁绣、微雕、山东琴书、济南形意拳等为代表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余项,以剪纸、甜沫唐、和圣文刀等为代表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0余项,涵盖了包括传统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