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为例 2020-06-01
人口较少民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目前,我国56个民族中,有28个民族的人口总数在30万人以下,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黑龙江省的人口较少民族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最后论述了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品牌IP化的视觉应用体验——以非遗项目蒙医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手工制品等。它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文章以品牌IP化设计为基础,针对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整合研究,以IP形象为载体,集结了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技艺及文化,提出了非遗项目蒙医药品牌IP化设计的设计构思。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探索更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
非遗传统美术的延续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包含地区与族群共同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信仰,由艺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它的守护与传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几千年来,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延续中,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艺术语言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中国艺术文脉打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非遗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
-
技能园丁的非遗文化之美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 2020-06-01
巧手,花绷、绣布和彩线,编制传奇。一针一世界,一绣一繁华,非遗之美跃然于绣品,集羌绣、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3项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获多个国际国内大奖,作品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坦桑尼亚前总统费卡亚·基奎特、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等多国元首及博物馆收藏。让我们一同走进藏羌绣技能大师杨华珍非遗文化美奂绝伦的天地
-
大数据背景下江苏非遗文化创新模式研究——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本文将通过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研究,探寻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非遗文化有效传播的新模式.依据大数据海量数据、多维度视角和完整性等特征,借助PC网络平台、移动智能设备、社交网络等的支持,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苏州非遗文化应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提升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江苏非遗文创产品转化效率,打造大数据支持的苏州非遗文化多维体验服务系统,从而建立苏州地区非遗文化发展的全新视角.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遗术语外宣翻译的异化策略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研究 2020-06-0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遗也是世界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河南非遗的重要地位与其外宣翻译的缺失构成悖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采取合理的异化策略,对河南非遗术语展开系统翻译,成为河南非遗外宣过程中亟待完成的任务。
-
浅析非遗纪录片的传承特性——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为例 2020-06-0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要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传承表达人文、需要传承维系价值,并通过传承实现创新。非遗纪录片就具有十分显著的“传承”特性,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纪录片通过记录传承者表达传承特性,同时纪录片通过记录政府行动彰显传承意义。以纪录片承载“传承”特性的基本路径有三:危机与转机的对比、语言和画面的互补、旁白与讲述的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