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如何避免非遗文化进校园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深远,温家宝总理曾说:“物质性是文象,非物质性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学校教育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场域,非遗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系统,已然大势所趋。然而,如何避免人文化处理非遗知识,避免非遗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形态,让学生学习起来犹如盲人摸象,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此,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非遗文化进行“原境重构”,还原非遗的真实性和原生态,变得尤为重要。
-
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0-06-01
“锦绣中华”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系列活动一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活动于2018年9月17日下午在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召开。作为第三届白洋淀服装文化节的重要板块之一,此次活动吸引了多位非遗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装设计师参加。
-
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及模式分析 2020-06-01
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优秀的民族文化,历经了近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得以延续至今.然而,到了现在在现代化进程中却着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如何让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保护好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大事.本文阐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形势提出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的路径及方法,创新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面对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行思考,提出了优化各级保护部门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基层保护单位职能作用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
姜婷婷 共促非遗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2020-06-01
今年,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北京市文化局发起,联合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厅(局)共同主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此次大展是目前国内首次举办的、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主题展览,大展上8省市首次联合推出了“大运河文化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共计161项.本刊特别采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姜婷婷,为读者详细介绍本次活动的盛况.
-
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2020-06-01
浙江大地人杰地靈,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的非遗瑰宝。目前,浙江省开始筹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非遗藏品征集工作,已有2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捐赠了38件作品。这些捐赠藏品技艺精湛,形象逼真,充满着文化意蕴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里选登部分捐赠代表作品以飨读者。 (本文照片由洪俆提供)
-
浅谈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本文主要阐明了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随着社会对非遗保护及传承的重视,作为宣传、展示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应采取一定措施,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引导公众自觉投入到该项工作之中。
-
浅析教育视角下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工作开展问题及对策 2020-06-01
随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文化理念层面的转变,使得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力度不断地加大,如何有效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具有很强现实意义与必要性。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社会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渗透,不仅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基础探究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工作开展问题及对策,十分关键。本文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传承的实践,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为今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做出相应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