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 周武:学院担负助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使命 2020-06-01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就曾多次筹办民间美术工艺创作研究班。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方面,中国美术学院有其历史传统,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家非遗研培计划的固定教学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负责人、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由于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周武就非遗传承与研培计划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 应氏中医非遗衍生品亮相“随想”品质购物推广活动 2020-06-01

    本刊讯(记者庄丽) 2018年12月6日,中传艺术品“随想”品质购物推广活动在京举办,活动展示了艺术衍生品、非遗衍生品。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展示了非遗创作工艺。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氏奇穴埋线疗法”的第四代传承人应达时研发的以科研、临床、教学、营销多位一体的创新中药产品也在本次活动中亮相。作为胃病专家,应达时为中医文化

  • 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师携手跨界 2020-06-01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阿坝织绣研修班)”开启,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师们彼此携手,共同搭建起跨界合作的平台。参与学习培训的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纷纷表示,这让非遗手工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重回生活、对接当下。[第一段]

  • 非遗进校园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探讨 2020-06-01

    十八大以来,国家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保护力度,扶持传承人个人的发展,鼓励用当代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本文通过分析探讨了"非遗进校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包括非遗传承人的专题讲座、本土非遗文化和技艺的采风考察、通过专业教师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以及鼓励年轻一代进行创作实践等内容.

  • 陈成忠:技艺的传与承 2020-06-01

    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向社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陈成忠赫然在列。最近这十年,每隔三四年陈成忠都会有一个更响亮的头衔。2010年获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获得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到今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头衔已经到了手工技艺里最高级别。

  • 全“拧”了 2020-06-01

    许久没见关于中国象棋的报道,忽见报刊上出现“国象”二字,马上浏览,不料说的是“国际象棋”,缩略成“国(际)象(棋)”了! 同样的,“非遗”二字,原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缩略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遗”者,“不是遗产”也。 有些我们特定的政治文化范畴,例如古之“三从四德”,今之“五讲四美”,以及“五不搞”“八不准”之类,虽也费解,难记,但总还能从它的语境,找出它的所指,难不倒我们,只是难倒了“非汉学家”的外国人。

  • 开学第一课 “非遗”我传承 2020-06-01

    开学伊始,红旗小学以“传承非遗文化 致敬匠人匠心”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为同学们献上了独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非遗传承人、江湾镇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老师、学校教师团队、家长志愿者助力学校开学,将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了校园。40余项“非遗”活动在全校43个班级中展开,并成为学校重要的感恩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