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类拓展性课程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以“十字花边绣”课程教学开展为例 2020-06-01

    十字花边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风雨洗礼,其命运几经沉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三小学开发了"十字花边绣"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编订课程实施计划,制作课程活动手册。文章主要从学生自主选课,从兴趣出发,推进个性化教育;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技艺的准确和熟练掌握;观摩十字花边绣精美作品,给予学生精神鼓舞和正确引领;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建立家长微信群五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使这一非遗类课程教学有了高质量的保证,也促进学生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宋水仙(水族) “绣”出好日子的约定 2020-06-01

    一定要让马尾绣传统工艺产品走向市场,带领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绣”出好日子。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绣片保留好,把这一针一线织成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一定要让水族马尾绣迈出大山,走出中国,迈向世界。这是52岁的宋水仙寄给5年后的自己的一张明信片,上面郑重地立下了约定。作为唯一的水族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遗协会主席,宋水仙这次上会还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水族传统工艺品——马尾绣。

  • 毛主席手书“北京厅”金字匾首次展出 2020-06-01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改革开放40年中华漆艺成果展”活动,于日前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单位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开幕。据清宫造办处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先生介绍,本次成果展汇集了本世纪初期荣获珍品奖的作品,其中,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人民大会堂制作由毛主席亲笔手书的“北京厅”金字匾首次亮相,本打算作为筹建中国漆器博物馆的藏品,这次拿出来一同展示。

  • 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槐荫 2020-06-01

    2017年,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党总支书记王毅带领村“两委”班子,立足实际,以村民共同发展、致富为目标,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为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掘党员讲学平台的作用,使全村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积极开展“四亮四创”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发挥好“三个先锋”党员队伍在非遗保护、文化宣传和古迹修缮中的作用,举全村之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类拓展性课程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2020-06-01

    十字花边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风雨洗礼,其命运几经沉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三小学开发了“十字花边绣”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编订课程实施计划,制作课程活动手册。文章主要从学生自主选课,从兴趣出发,推进个性化教育;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技艺的准确和熟练掌握;观摩十字花边绣精美作品,给予学生精神鼓舞和正确引领;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建立家长微信群五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使这一非遗类课程教学有了高质量的保证,也促进学生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提琴制作师关尚持被评选为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了番禺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乐器行业中,提琴制作师关尚持被评选为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传承人。关尚持1972年进入广东乐器厂从事提琴制作,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习高级提琴、高级琴弓制作技艺。1990年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获得提琴弓金奖、银奖。在1992年美国第10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其创作的中提琴作品获得声音银奖(此次比赛金牌空缺)。

  • 针尖上的艺术 记第十三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王秀萍和她的西秦仿真刺绣 2020-06-01

    西秦刺绣是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北部塬区历史久远的汉族民间刺绣,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2008年6月,"西秦刺绣"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被称为"西秦巧娘"的王秀萍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的传承人之一,30多年来,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一针一线绘就出了

  • 温州龙湾“汤和信俗”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0-06-01

    汤和信俗作为温州龙湾民间纪念明初的抗倭英雄汤和而举行的信俗活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并在2008年6月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事实上,受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汤和信俗并没有因加入"非遗"而被广为人知,其未来发展道路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从现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汤和信俗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并通过现状分析,从中寻求保护措施,以促使汤和信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