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6)

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传承乏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社会、从中老年人到青年学生,非遗逐渐被重视和持续关注。当下国内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互联网+非遗文化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有必要基于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进行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形成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局面。

  • 互联网环境下烟台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开发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 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淘宝、微信、网购、直播蓬勃崛起,传统的非遗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忽视,出现失传风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互联网+”烟台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路径,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保护与传承发扬至关重要。

  •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保护应用场景探析 2020-06-01

    互联网+大数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应用多年,但实践使用中也存在了非遗数据信息在采集、认定,造假、侵权,共识、共享,存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文章通对区块链技术在技术构成、逻辑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分析,找出与非遗保护面临问题所对应的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尝试为处于"互联+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手段瓶颈中的非遗保护,提供一种新的突破。

  • 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困境 ——以湖南木偶艺术为例 2020-06-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非遗保护和文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名列世界第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诸如湖南木偶艺术等优秀的非遗资源,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记忆,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然而其传承却普遍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困境。立足新时代,基于"互联网+"的产业新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包装、VR/AR技术应用等创新手段,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一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让文创产品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非遗享誉全球。

  • “互联网+”背景下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 ——以“粤语讲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传承与传播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文章以"粤语讲古"为例,分析其传承现状与传播困境,发现其于当前存有的不足,并基于案例提出构建立体传播渠道、"非遗"进校园、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地方品牌等建议与策略。

  • 论“互联网+”背景下苗绣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2020-06-01

    苗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传承和经济转化价值。然而,无论是苗绣的技术传承,还是经济价值的转化,都面临着很多难题。“互联网+”对苗绣的非遗传承、产品研发和宣传营销都有重要的意义。文创产品是呈现苗绣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互联网+文创”,可以为苗绣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重构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借助数字化重构技术,非遗数字化重构的设计需要遵循尊重技艺的设计再现和情感化的个性体验原则。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通过一年多实践,较好地印证了非遗数字化重构的策略。

  • 淮河豆腐文化结合“互联网+”发展模式探究 2020-06-01

    淮河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豆腐文化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广受民众欢迎,在传承和发展上却很难大有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行业不断发展,“互联网+非遗”全新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的视角,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以淮南豆腐文化为重点,分析传承弘扬淮河非遗文化的困境,探究互联网传承与传播淮河非遗文化的策略,得出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