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2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安徽花鼓灯人才现状分析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要有一定的继承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安徽非遗项目花鼓灯老艺人们年事已高,有的艺人已经不具备传承的能力,这就要求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者接住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因此,重视安徽花鼓人才现状研究,是安徽花鼓灯传承和保护的重点。
-
非遗英译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提出从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非遗英译课程和本地化特色翻译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探讨"翻译+"模式和校内外结合模式,以提高非遗英译所需要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加快我国非遗英译的进程。
-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高校“非遗”艺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文章从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着手,运用艺术学理论,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论证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提出高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多元化创新师资团队、建设“非遗”课程平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等具体对策及建议
-
非遗英译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提出从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非遗英译课程和本地化特色翻译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探讨“翻译+”模式和校内外结合模式,以提高非遗英译所需要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加快我国非遗英译的进程。
-
基于非遗传承与创新需求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逐步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机构的重视,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种社会活动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对于非遗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长。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服装专业人才就业对口率不高、特色性不强等问题,高职服装专业需要结合国情,响应传承非遗的政策号召,培养具有非遗传承素养的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建设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并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化手段,做好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善服装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艺术专业纷纷寻求打破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潮流,在一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寻求突破点和契合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专业凭借地缘优势,通过将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毕业设计和校内文创基地,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本土"非遗"保护工作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
论“非遗”舞蹈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意义 2020-06-01
“非遗”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系统规范,其教授对象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较强的舞蹈技能,非遗舞蹈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具有内驱性、理论性以及记录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