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52)

共检索到 52 条数据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中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结构,开发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 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美专业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态"文化。高校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高校传承非遗手工技艺文脉、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体现。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特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利用大师工作室进行"活态"非遗传承教学活动,构建了真实有效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为宁波乃至浙江培养了新一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人民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民众生活紧密关联,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还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命脉,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进行竭尽全力的保卫。在进行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将“非遗”适宜的融入其中,帮助艺术生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和开拓自身文化视野,从增强学生本身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强化而言,具备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以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多的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 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20-06-01

    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团体,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对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首先阐释了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教育领域,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既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剖析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将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划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据此分别构建了校遗渗透、校遗交叉、校遗双向3种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 论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生存状况面临不断恶化的严峻态势,促使人们反思传统保护方式的弊端与局限,尝试重新建立非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大数据能够改善非遗信息保存,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增强非遗传播实效,促进非遗开发利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非遗科学研究,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条件和手段。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非遗数据库建设滞后,数字化可能导致非遗扭曲异化,非遗数据壁垒现象严重,非遗大数据人才匮乏,非遗大数据法律缺位等问题与挑战。要充分利用和实现大数据的非遗保护价值,确立非遗保护大数据思维,制定非遗数据库建设标准,打造非遗大数据平台,保障传承人深度参与,推进非遗产品合理创新,加强非遗大数据人才培养,构建非遗大数据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