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0)

共检索到 80 条数据

  • 非遗英译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提出从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非遗英译课程和本地化特色翻译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探讨"翻译+"模式和校内外结合模式,以提高非遗英译所需要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加快我国非遗英译的进程。

  •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高校“非遗”艺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文章从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着手,运用艺术学理论,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论证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提出高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多元化创新师资团队、建设“非遗”课程平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等具体对策及建议

  • 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6-01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险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剖析当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非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开辟多元培养样式,探索"艺术基金扶持非遗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大师工作室制"培养路径,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非遗英译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提出从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非遗英译课程和本地化特色翻译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探讨“翻译+”模式和校内外结合模式,以提高非遗英译所需要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加快我国非遗英译的进程。

  • 非遗羌服羌绣特色化服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通过人才培养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向和评价依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把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羌服羌绣相结合,以羌族文化为内涵、羌绣技艺为载体,基于羌服羌绣文化普及、课程特色教学改革、非遗羌绣技能培训和羌绣创意衍生设计的多渠道方向,积极探索羌服羌绣的特色化服装人才培养路径,加快高校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进程。

  • 基于非遗传承与创新需求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逐步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机构的重视,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种社会活动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对于非遗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长。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服装专业人才就业对口率不高、特色性不强等问题,高职服装专业需要结合国情,响应传承非遗的政策号召,培养具有非遗传承素养的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建设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并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化手段,做好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善服装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校非遗人才培养——以缂丝教学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缂丝的文化、历史、现状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利用院校调查、大师走访、市场调研的方法,呈现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高职校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在高职校中人才培养的策略,形成了以高职校非遗人才培养的多种策略研究的结论,为以后其他非遗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