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杏仁沐春献绝技 二十四气扬美名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一代传承人——郭小平 2020-06-01

    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报道——注册“二十四气养生”商标版权——正规出版“二十四气”系列书籍——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技术推广项目。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与一个人的独创“二十四气推拿”非遗技术有关,他就是“非

  • 索南本指尖非遗五谷画——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听力残疾人索南本 2020-06-01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这里是青海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富矿区,也是尖扎五谷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索南本的家乡。22岁失去听力后,通过7年自学,索南本掌握了五谷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并凭借这门手艺创业脱贫,还对166名残疾人和贫困妇女进行手工技能培训,并安置20位员工就业。韦忠勇,1985年出生,幼年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中负担,开始出外打工,从事过多种工作。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发展黑山羊和广西山水牛养殖实现脱贫。脱贫后始终不忘身边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创建养殖合作社带动全村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摘帽”。

  • 刘魁立 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 2020-06-01

    刘魁立民间文艺理论家、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非遗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所重视。

  • 会手艺 有审美 爱生活 2020-06-01

    在贵州美术馆,持续到8月底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展厅里,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刺绣的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观众不仅赞叹这些精巧的创意和制作,更惊叹于残障学生为做出这些作品付出的异于常人的努力.

  •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2020-06-01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