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非遗资讯(4)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苏派盆景传承人培养初探 2020-06-01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要阐述了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的做法,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双导师制模式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以供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参考和借鉴。

  • 播下一颗种子—浅谈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实践 2020-06-01

    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通过传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走入民众视野,是营造良好传承社会环境的重要一步,而年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纳和喜爱在其间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念,上海市自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政府职能部门、项目保护单位以及相关的社区街道就开展了各种针对青少年的普及教育活动。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上海近年来非遗在学校中进行普及教育的基本情况。

  • 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韶关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传承人70位。非遗传承人存在着年龄偏长、后继乏人、缺乏资金扶持、资格的认定与退出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等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的不足,非遗的特点以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市场意识、经营开发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重视,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立法保护与规范,加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力度,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模式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呼唤科技创新 2020-06-0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无形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喜忧参半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文化部发布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十一条",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

  • 非遗视域下的扬州漆艺传承人现状研究——以张宇为例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视域下,对于像扬州漆艺这样的活态遗产,传承人在对其传递、延续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种热门行业兴起,无形中影响了扬州漆艺的工艺价值与产业地位,为其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该文以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为例,剖析其从艺经历、技艺传承等内容,希图略窥以其为代表的扬州漆艺传承人现状,进而探寻出一套规模化、规范化的传承人保护体系,以保证扬州漆艺的传承。

  • 杨昌芹:用竹“编”出美好生活 2020-06-01

    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入选。发展是最好的传承杨昌芹,一个出生在贵州印江的苗族姑娘,在学习竹编前,背篓和簸箕,是她对竹编的唯一印象。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因家庭贫寒辍学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学校。杨昌芹和竹编结缘于2007年,那一年,她作为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并未返程,而是选择留下来,跟随

  • 非遗政策背景下传承人保护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随着传统村落的衰败,非遗传承人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是分析当下传承人的发展现状等内容,从政策方面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出一定的建议。

  • 辰河目连戏可持续传承模式探析与构建 2020-06-01

    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后政府和传承人作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依托溆浦县职业中专开办了由30名"00后"组成的"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本文从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角度入手,对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状况作了阶段性总结,从中梳理出存在的短板,并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模式提出了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