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非遗项目众多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管理工作问题突出的现状,文章对传承人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对传承人认定、奖惩机制、监督考核、后继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川派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流派之一。2011 年,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启了川派盆景艺术数百年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本文通过访谈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了解都江堰市安龙镇川派盆景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其传承和创新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

  • 把根留住——传统文化进校园剪影 2020-06-01

    “传承淮河文化,推广花鼓灯艺术”是蚌埠新城区实验学校坚持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淮河文化,感受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文化魅力,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爱上花鼓灯》,聘请冯派传承人娄楼、著名花鼓灯舞蹈编导许祭红、泗州戏非遗传承人翟秀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代表传承人朱同陆等多位专家,让花鼓灯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已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确立为“国家级花鼓

  •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2020-06-01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 成都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民族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这对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提出七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 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初期的挖掘抢救逐渐过渡到传承发展上,纵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已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本文立足于本地非遗进校园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

  • 非遗在高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表现形式,是区域文化的典型印记。该研究倡导非遗课程不应仅仅是将非遗搬进课堂的机械动作,而是建立在传承、开发、教育等基础之上的产教融合行为。该研究立足将非遗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岗位需求整合,以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我校相关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施过程与产教融合教学相结合,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反思进行系统梳理。为日后相关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主要将从课程简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成效、瓶颈问题、课改方向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 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保护 2020-06-01

    吉林市拥有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近年来政府和非遗管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但在传承人管理上,还存在着传承人后继无人、缺乏活动经费和场所、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传承人后续教育和培训不均衡等问题。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是非遗能否传承的关键。为实现传承人有效传承,吉林市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宽传承方式,扩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构建多方位的传承渠道;建立健全传承人社会保障体系;开展传承人口述史抢救和数字化保存工作;加强传承人培训和场所建设,充分发挥传承人在非遗传承、创新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