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发脉于湘中地区的梅山棕编,不仅是汉族现存历史悠久的绝技之一,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既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梅山棕编技艺,又能借助多种应用载体达到推广和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
坡芽歌书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坡芽歌书作为文化艺术的瑰宝,不可避免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加之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文化的冲击,坡芽歌书的生存状态也受到严重的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非遗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活态传承,使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使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被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称的坡芽歌书,不仅需对其文字图案“歌书”进行保护研究,对
-
非遗视域下陇东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重视,将民间音乐纳入高校音乐专业教材,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非遗视域下陇东民间音乐的特点,它包含两部分:戏曲音乐"陇东道情"与"陇东鼓吹",接着讲解了当前陇东民间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用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最后详细剖析了当前陇东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途径:首先要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陇东民间音乐章节;其次,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中提高陇东民间音乐教师占有比例了再有,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环节中增加本土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次数。将陇东民间音乐纳入高校音乐专业教材,既充实了较为单薄的音乐教材,又有利于传承民间音乐,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更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音乐专业人才。
-
促文化传承 把非遗玩“活”——光明网“致·非遗敬·匠心”系列直播覆盖4000万用户 2020-06-01
从2017年5月开始,光明网联合斗鱼、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走进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26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百余位,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以近距离的视角了解非遗技艺。截至2019年7月底,活动已推出直
-
小学非遗美术课堂“以美育德”教学四要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既得与当下,更是存续与未来。将非遗引入小学美术教育,具有探明文化脉络、获得文化认同、形成德育价值、培养创造力等重要教育价值。笔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小学非遗美术课堂"以美育德"教学四要略:赏非遗之形质,以美养童心;探非遗之工艺,以艺育匠心;悟非遗之内涵,以文载乡心;创非遗之新作,以用长慧心。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非遗活在当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
论江西非遗剧种的现状与传承 2020-06-01
2006年,江西的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婺源徽剧、广昌孟戏和赣南采茶戏六个古老剧种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营剧团和民营剧团则成为这些剧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针对非遗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存在政府的扶植、民营戏曲音像社的传播、研究机构的研究三种方式。而非遗剧种的有效传承模式应是政府、剧团、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政府、剧团、研究机构在其中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资源整合最优化组合。
-
关于泉州锡雕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锡是古老金属,青铜时代已被人类所运用。中国锡雕工艺分为素雕和花雕南北两大派别,泉州锡雕是江南花雕的代表之一,以铸造为主,手法灵活,细腻精美、色彩灵动、造型秀美。泉州锡雕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结合手工艺类非遗发展的宏观大环境和锡雕自身生存的小环境,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困境,根据对现状的把握,提出锡雕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关键是依托所在地域环境和资源,通过整合锡雕和其他相关行业资源,加强锡雕技艺交流并培育地方性民俗等方式帮助锡雕技艺在当代社会扎根,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
发挥群众力量 保护和传承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力量乃来自于群众的自觉自愿。因此,非遗工作者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引导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服务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更好地保护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