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乡村“非遗”)是乡村人家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有助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独立设置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教育工作和研发工作的二级学院。学院坚持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发展,使非遗项目与专业相融合,不断探索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让非遗融入现实生活活在当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以苏州地区某高职院校为例 2020-06-01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法定的必要性,我国目前已将1372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名录。本文基于苏州地区的一所高职的实例,探索了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路径。

  •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自2012年以来,上林县"师公舞"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其实早在乾隆以前,上林就有了"师公舞"的存在,并一直延续至今。"师公舞"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各界学者对其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通过"非遗"视角,对现今上林县西燕镇的非遗传承人以及东敢师公班进行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意图寻找其在目前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

  • 小学阶段进行非遗文化传承的探索——以衡水内画为例 2020-06-01

    衡水是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构成了衡水独具特色的人文圣地,其中衡水内画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内画艺术是衡水本地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被称为“衡水三绝”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衡水作为冀派内画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内画之乡”。作为衡水人对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衡水市珍宝街小学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对衡水内画的宣传和传承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探讨 2020-06-01

    工匠精神是非遗的内核与载体的物质性,非遗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乘着非遗传承的东风加大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不仅能够拓宽传承路径,更利于职业教育的常态化与传承人地位的提升。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展开分析,探讨了非遗中工匠精神的内核表现,提出了工匠精神传承对策,希望能对非遗的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 非遗保护下陕西面塑艺术的传承 2020-06-01

    面塑艺术由来已久,它是对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种写照,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体现。面塑艺术在 当时反应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与欣赏水平。面塑这项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以及艺术家们对其不断的完善, 去其槽糠,取其精魄的保留,现在已经正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但是,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多种元素文化的冲击之下,面塑艺术面临失传。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下陕西面塑艺术的传 承工作。

  • 文化记忆视角下木版年画技艺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记忆,"非遗"归根结底保存和保护的是"技艺"与"记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是对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的传承和保护。凤翔木版年画从题材和色彩两个方面,呈现关中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传统文化记忆的承传,伴随木版年画的兴衰,遇到过障碍,出现过断裂,但新年画的问世却以现代文化记忆的方式做了相应补充。"非遗"的价值在为人类所利用的过程当中实现,这个过程也是文化记忆传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