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过往的不重视,也让我们如今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本文立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时代背景,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
创新视阈下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研究 2020-06-01
徽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徽州区域文化的精髓。但由于社会转型、文化习俗等变化,很多宝贵的徽州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创新视阈下,培养传统技艺经纪人、创新再生产形式、拓宽保护传承渠道,是保障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
“非遗”语境下云南腾冲皮影戏的田野调研与传承保护问题研究 2020-06-01
云南腾冲皮影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受到市场低迷、技术失传、人才流失、地理位置偏僻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逐渐面临失传境地。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对腾冲皮影进行田野调研,实地对皮影的艺术形态进行记录,以此为契机来唤醒民众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对腾冲皮影戏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苏州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正着力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让非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与文化品牌的多渠道推广,苏州非遗产业化进程已获得初步发展,但由于项目传承人才缺乏,资源整合水平不齐等问题,苏州非遗产业化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从推动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权意识以及提高文化产品创新性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推动苏州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知常本固,变则生生— —非遗视角下紫砂艺术的“常”与“变” 2020-06-01
自从紫砂艺术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在非遗光环展笼罩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紫砂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更应该引起警惕与反思,非遗对紫砂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常"与"变"这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范畴的把握与平衡,通过对紫砂艺术体系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紫砂传统与现代创新对比及脉络梳理,将其置于非遗的特定视域之中可以将它常归纳为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特殊的工艺体系等,而紫砂艺术之变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基,与它作为实用艺术根植于、服务于、反映于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于紫砂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各个层面,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是紫砂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
-
“非遗”视阈下关于畲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畲族民歌作为活化石,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民歌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世代传承。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难以重焕光彩。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非遗"视角,分析发展现状与动态,结合研究方法提出个人浅见,希望能为畲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
芦苇画研究综述 2020-06-01
芦苇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性的非遗技艺之一,体现着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与剪纸同属于剪贴艺术。芦苇画创作者利用天然的材料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创作,结合精美、细致的工艺技巧与原材料的天然本色,营造淡雅、朴素的画面效果。2009年,芦苇画制作工艺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创作,发展至今已形成成熟的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学术界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芦苇的种植,芦苇画的艺术特征、工艺特点与传承保护等,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
大学生的蜀锦认知现状调查 2020-06-01
民众良好的认知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分析认知状况对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具有指导意义.调查发现,主观上大学生比较认可蜀锦的价值,大多有推广蜀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愿,但客观上大学生对蜀锦的认知程度偏低;大学生更多是、也期待通过社交平台和影视作品认知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