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服装设计:《爱蓝说》 2020-06-01

    设计说明:以荆楚纺织非遗传统印染技艺传承与创新为核心,将植物蓼蓝采摘打靛与蓝印花布刻版、到浆、印染等多种技法相结合。体现“青出于蓝”的棉麻女装创新设计理念,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作品参展“第三届中国草木染大会”和“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 汇聚非遗人才 共建传承平台招募帖 2020-06-01

    在漫长的制瓷历史中,景德镇历代瓷工创造了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这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也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研究和传播力度,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院)拟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诚邀全市各类非遗人才及民间高手,联手共建传承平台,共享发展成果。

  • 晋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2020-06-01

    日前,晋江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晋江市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上,非遗传承人代表宣读了移风易俗倡议书,举行了《晋邑遗风·徐维耕民俗摄影作品集》首发和赠书,为苏统谋南音传习所授牌,向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披挂绶带。启动仪式结束后,晋江市第十二届南音演唱节活动在市文化中心广场拉开帷幕。除了南音演唱节以外,现场还设有14个非遗项目体

  • 罗珺: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01

    身穿精美彝族刺绣服装,头戴一顶马缨花般鲜艳的彝绣帽子,在全国两会现场,罗珺的身影格外显眼,总能吸引代表委员和媒体的注意,这不仅是作为彝族这一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象征,罗珺也想通过全国两会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推广和宣传彝族刺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法人的罗珺,自从记事起就开始做刺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这位勤劳的彝族女性一直为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做强做大彝绣产业而奔走忙碌。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全国两会,她都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议案和建议,2 0 2 1年,她同样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关于加快"后疫情"时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两份建议。

  • 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 2020-06-01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渔樵农耕的悠悠历史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的发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华夏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 汲取文化力量 赋能辽宁振兴 ——专访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 2020-06-01

    非遗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一群有识之士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彰显出非同凡响的动人风采。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一时无法实地采访更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典型人物。今后,我们将对更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宣传报道,以飨读者。

  •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传承保护的社区实践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的思考 2020-06-01

    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进程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传承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如何让非遗融入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抢救、保护、传承非遗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