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2020-06-01

    新时代下,思考如何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综合分析现实情况及时尚发展趋势,东方生活美学体验馆应运而生,其全新的运营模式,除了实现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与人们现代生活的更好融合,打造更多大众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的美学产品更是真正把非遗的创新发展落在实处,同时为传统珠宝行业探索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 非遗人的战“疫”之路 2020-06-0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不像白衣天使一样能够逆流而上、千里驰援武汉,或许也不像“最美建设者”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伟岸的“火神山”与“雷神山”,守护一方平安。但是,他们依靠文化与艺术的力量为疫情中的人们搭建起了一座精神上的堡垒。这就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工作者们。他们满怀深情与担当,积极加入到抗击疫情的宣传队伍中,组织非遗传承人共同吹响战“疫”集结号,通过非遗作品讴歌人间大爱、传递必胜信心,充分发挥了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 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 2020-06-01

    紫金奖•第二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特别设置了大运河文创非遗展区。扬州雕版印刷、宝应乱针绣、仪征白沙窑、太平泥叫叫、金坛刻纸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在展会现场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发源于镇江华山的民间玩具“太平泥叫叫”虽是小物件儿,制作工艺也不算复杂,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指尖上的传承针线里的中国 2020-06-01

    6月4日,“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恭王府拉开帷幕,6晚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走进美好生活的盛况。本刊特别采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由他为大家解读这次活动的特色。此次活动,孙淮滨认为意义重大:“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是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

  • 传承百年的非遗“夜明珠” 2020-06-01

    和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南部的非遗之美,要在晚上才能领会。"咚咚咚咚锵!"傍晚时分,随着一阵锣鼓声,南部县文化馆的皮影戏正式开演。猪八戒背媳妇儿,引得孩子们一阵大笑;张飞审瓜判案,看得大人们拍手叫绝……幕布后面,南部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洪富夫妇两人扮演了一场戏中的十数个角色,唱、念、演均由演员本人完成。杨洪富所代表的南部皮影戏,以川剧唱腔为基础,表演内容涵盖神话寓言、童话美德等传统剧目和现代新创作的主旋律故事。

  •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记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今年刚满30岁的穆天钊虽然才入行几年,但谈论起非遗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 文人与王致和臭豆腐 2020-06-01

    2019年7月10日上午,北青报教育圆桌进行了一场以"跟小记者们一起寻找王致和"为主题的活动,"前门楼子九丈九,三桥四门五牌楼"。30多个孩子围绕在北京彩绘非遗传承人张忠强身边,听他讲前门的历史。2019年是"王致和"创立350周年,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在北京西城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首农食品集团的二商王致和公司,他们特意带来了自己的文创产品——卡通形象"王小和"彩塑。前门五牌楼下,小记者们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创意维度思考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主要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并不断结合立法保护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持久性和完善性。抢救性保护是基础,整体性保护保障,生产性保护是动力,立法保护是支撑。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