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关系问题刍议1 2020-06-01
本文首先通过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提出前者的传承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特性,指出二者关系问题所在,然后详细分析"苇编技艺"和"十二木卡姆"两个实例,表明二者关系问题在不同非遗项目中的复杂性,最后在技艺传授、人际结构、代表性质和历史依赖四个方面作出探讨,希望能有助于问题从理论走向实际层面。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探索 ——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
现代学徒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下,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人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优势、以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本,以培养现代学徒职业价值认知,来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范式。
-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地区为例 2020-06-01
中国结艺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建议着重从保护传承人、引入"非遗+互联网"模式、与当代教育融合、举办多种宣传活动、创新编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创新与发展。
-
传承人:民族文化的脊梁 2020-06-01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的问题,大概是这样两项吧。第一,我想谈谈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文旅部领导提出的口号的理解。大家都知道,过去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说法。不仅没有这个说法,甚至非遗传承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想得那么多,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谋生而展示自己的才艺,是自生自灭的。
-
用行动诠释“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25日,以"发展文创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2019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在贵阳举行。近距离感受蜡染的精湛工艺,观察栩栩如生的黄平泥哨,聆听苗家姑娘叮铃作响的银饰,了解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沟通
-
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不但体现出一个民族所呈现的思想认知,同时也体现出民族信仰以及多种文化精神,有着很高的继承价值.各文化机构需要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将非遗保护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将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这样能够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文化馆作为一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分析文化馆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