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淮北大鼓的非遗传承困境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淮北大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一批曲艺类项目,面临现代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多媒体娱乐的双重冲击。通过对淮北地区濉溪县文化馆的调研,依据我国现行非遗政策的普及与实施情况,发现淮北大鼓的基层传承与保护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包括基层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传承教育链、面对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及政府在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中的立场与态度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加强宣传、塑造文化品牌的非遗保护路径,为当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所面临的现代传承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
生态美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翻山铰子说开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当代我国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刍议 2020-06-01
文章立足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阐述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征和非遗保护的相关原则,针对生态博物馆内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馆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路径。
-
“非遗+高校”:昌黎地秧歌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高校是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昌黎地秧歌在高校传承的过程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性、传承模式因循守旧、第二课堂亟待开辟和师资队伍需要健全等。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三是踊跃开辟第二课堂;四是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
-
“非遗”视角下临夏砖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2020-06-01
临夏砖雕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站在"非遗"视角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临夏砖雕艺术的艺术特色,结合当下临夏砖雕艺术的发展困境,分别从"环境陶艺"的功能创新、"陶"工艺材料的语言创新和"顺应时变"造型语言的视觉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当下临夏砖雕艺术的创新发展策略,以启发人们转变观念为目的,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设计作品,为砖雕艺术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和途径。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解读 2020-06-01
在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展开的今天,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间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因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间的协同性仍比较差.基于此,本文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以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为基础,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让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更好发展.
-
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何在当今时代下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已经显得十分的重要。文章以数字化音乐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实例分析,探究了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0-06-01
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探索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有效途径,梳理了微纪录片的概念与创作属性。探讨了微纪录片的传播优势,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紧扣当下的视角切入手段、满足受众心理的丰富呈现方式,微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总结归纳了微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必要性,即能够提升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达成丰富的受众互动、能够开拓多样的传播渠道,以此得出微纪录片能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效途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