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本项目以广东乡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乡村非遗”)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探究乡村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及成效,提炼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乡村非遗在保护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总结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传承的可行模式,从而更好地构建“因地制宜”式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探索一条可复制、可参考、可借鉴的保护传承乡村非遗新路径,更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决策建议。
-
21 世纪少数民族音乐学校传承的新动向 ——以侗族大歌的职业学校传承为例 2020-06-01
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革以来,曾因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和知识而被视作与传统、民间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争夺传承人的现代学校,倒成了一些地区或民族承传、保护本土文化(音乐)的新场域,并在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工程等推动下愈演愈烈,进而成为当前现实世界和学术领域中的大热点。而在全国各地的此类案例中,2009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侗族大歌(侗语"al laox",音"嘎老",下皆简称为"大歌")
-
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南通『非遗故事』文创产品设计为例 2020-06-01
在江苏省的地级市——南通,《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虽然目前南通非常重视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然而非遗开发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中的家风文化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独特性,同时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
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 2020-06-01
为探究梅州地区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区域非遗保护机制;积极改革与大胆创新;强化宣传与对外交流;积极培养和选拔后备人才;激发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等。
-
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这些非遗从古至今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诞生的,最终也必然会在人民群众中继承发展下来。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让群众文化工作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希望以此为群众文化工作找到新的起点。
-
浅析非遗展示空间设计对传承文化的影响 2020-06-01
在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对非遗有着一知半解的疑惑,但是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非遗的话题才更加感兴趣.中国在转型发展的今天,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然而在蓬勃发展的文旅现状下,各地都希望通过挖掘更多的文化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发展,让非遗传承精神融入进现代人的观念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文脉中.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刍议 2020-06-01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非遗精髓的真正载体,也是非遗传承事业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各级政府部门要同时扮演好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既要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又要做好引导,科学管理。
-
牡丹江市朝鲜族“流头节”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现代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很多"非遗"已经被人淡忘,慢慢消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流头节"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保护传承"流头节"的措施,寻找"流头节"产业化发展途径,以此来找出一条"非遗"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线,打造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