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得到进步的重要表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分析非遗文化保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问题,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传承措施,提出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创新,保护群众文化特色,完善管理机制与设施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德哲学基础刍议 2020-06-01
本文将通过四个方面进一步的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德哲学基础.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从伦理文化开始展开论述,分析非遗的世界观.其次,进一步的分析有关于文化脉络自觉性的传承价值观,再次根据现有的价值探寻传承方法论.最后从文化有机生态域,探究其发展知识论.希望能够使非遗的传承,在其道德哲学基础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解,转化以此实现其传承和发展
-
浅析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2020-06-01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着许多优秀文化遗产。面对得以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肩负起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使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被活化;同时,还要从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实际出发,分析探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基于传承主体视角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与发展趋势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非遗"博物馆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以"非遗展馆"命名这类"非遗"专题展示空间逐步达成了共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展示空间,显然对"非遗"的传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非遗"展馆的建设背景、主要形态、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非遗"展馆的建设做梳理总结。
-
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钦州烟墩大鼓研究 2020-06-01
以广西钦州灵山县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材料等方法,结合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烟墩大鼓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当代新媒体的力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在发掘、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技艺失传"到"文化传承"的转换。此外,还能借助钦州自贸区发展的机遇,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通过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带动灵山县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
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达斡尔族哈尼卡,作为一种以装饰为主要作用的民间剪纸艺术,最初是儿童游戏中的一种纸偶玩具,其制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寄托着儿童对未来美好世界最真切的向往。现今,达斡尔族哈尼卡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哈尼卡手工艺传承现状两方面展开研究,为哈尼卡手工艺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社会,虽然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护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实现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适当鼓励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