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浅析湘西州凤凰纸扎工艺及传承创新 ——以狮子头为例 2020-06-01

    凤凰纸扎是湘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复杂,不论造型还是颜色都融合了当地特色,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竹片、篾丝、木棍,将这些原料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等形象,是当地婚丧嫁娶、过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凤凰纸扎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受到了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现代科技与方法来保护传统手工艺,通过互联网展示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才能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并传承下去。

  • 依托名师工作室实现“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的思考和实践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因此,从非遗文化传承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征,搭建于名师工作室之上,让非遗文化传承找到相应的平台,为实现"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助力。在校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是丰富当前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主要从"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的重要性以及依托名师工作室实现"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的策略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基于目前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的前提下提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探索其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不断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途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非遗文化进高校的传承教学研究——以芜湖梨簧戏为例 2020-06-01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失传了,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应该做好传承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主动担负起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发挥好高校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芜湖梨簧戏作为芜湖地区的一项非遗文化,将其与高校的教育研究结合,达到传承保护芜湖梨簧戏的目的。

  • 我国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述评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 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保护的核心与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民俗学者对以故事家为代表的传承人早有研究,但传承人被置于非遗语境下,赋予了它不同于以往传承人的时代意义与特殊内涵。本文通过梳理2006年至今民俗学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研究,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人概念、保护方式与生命史等方面,同时存在从政策策制度层面的思考到关注非遗影响下传承人的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从问题探讨走向理论建构等研究特点。

  • 面塑技艺非遗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2020-06-01

    面塑非遗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以民间师带徒为主的传承方式,但随着民间从事面塑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出现了断层危机。丰富面塑技艺的传承方式,是保护与弘扬面塑技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面塑技艺非遗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开展传承,成效显著,通过提炼面塑技艺非遗的发展历程,探索面塑非遗在职业教育中传承方式,对于弘扬面塑技艺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非遗文化的工匠精神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历史与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它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为其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技艺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柳编工艺得以在淮河流域兴起、发展和演变,它承载的社会功能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解构其编织工艺的类型与特色,并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