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2020-06-01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把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横县鱼生是很多广西居民非常爱吃的美食,余师傅是横县鱼生非遗传承人,要把鱼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这就需要传承人进行传承。本文通过分析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一些策略。
-
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6-01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险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剖析当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非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开辟多元培养样式,探索"艺术基金扶持非遗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大师工作室制"培养路径,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非遗”保护下丹徒田歌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 2020-06-0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滋养出的丹徒田歌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引入教育的实践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中,对社会化非遗传承进行多层面的理性思考。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新兴文化所取代,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传承那些珍贵的即将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创新从而将其融入到这个新社会呢?本文很好的阐释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
谈虚拟现实背景下潍坊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调查分析非遗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瓶颈基础上,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之间的耦合途径,构建现代语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新思路。
-
中职学校传承“非遗”的运行机制 ——以河源理工学校传承“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传播媒介,更要对我国的文化瑰宝加以传承.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传承"非遗"的运行机制,以河源理工学校传承"板凳龙"为例,以期能够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传承
-
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机制研究 ——以阜阳市为例 2020-06-01
当前皖北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存在传承模式单一,非遗传承人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性,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分布不均,对传承人的培训有"同质化"倾向,对传承人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存在对传承人个人生命史研究不足等方面问题。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政府应加强非遗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施行与监督,增加政府补助扶持,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企业应加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聘请非遗传承人,实现"双赢";非遗传承人个人应加强自身理论与业务学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非遗艺术品创造性转化。
-
“当代花木兰”华一:华佗五禽戏传承人 2020-06-01
因为传承的是华佗五禽戏,又由于自己是第59代传承人中的本门大师姐,"华一"成了她在武林届的名字。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能时时鞭策自己在非遗传承的路上竭尽所能,创新开拓,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贴合时代,更亲民接地气,更有时代气息,更利于传播。年轻的人生,因追逐梦想而精彩,因专注传承而丰厚。华一的中国梦就是做一名文武兼备的非遗传承人,践行使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外界再多干扰,都赢不过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