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浅析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赣傩文化为例 2020-06-01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而勇敢的劳动人民生产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其的保护和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地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本文聚焦于赣傩文化的遗存现状,分析了赣傩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和方式。

  • 新晃天井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推”的整合性保护策略 2020-06-01

    傩戏"咚咚推"是由特殊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孕育发展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兼容并蓄汉侗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对天井寨傩戏"咚咚推"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认为创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诞生的地缘环境一同整合为具有地域亲缘和文化认同的整体,保留"非遗"项目的原始特质,与地方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非遗"项目"咚咚推"保护与活态传承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做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物质生活变得充裕,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非遗文化正可以借着这块肥沃的土壤继续发扬壮大。

  •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的使命探讨 2020-06-01

    博物馆作为具有文物研究、文物展览、社会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社会公共机构,其不仅能够为各类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提供保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也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基于此,本文对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使命进行了分析,同时为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使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2020-06-0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非遗传承创新: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 2020-06-01

    为了研究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语境下,梳理当前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一些创新探索实践,分析创新传承的若干新思维、新路径和新载体,研究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推动传统与现实相融相通,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我国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需要社会相关方面顺应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需求和文化的新趋势,在"融入"中实现鲜活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浙江小学校园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6-01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文章立足于浙江地区(4市11所小学)非遗进小学活动,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及传承人的调查,总结该省非遗进小学的现状及问题,丰富非遗进小学的"浙江经验",以期为浙江省下一阶段非遗进小学校园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浅议非遗保护视野下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特有的鼓文化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正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湘西苗族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与传承问题也应当受到相应地重视。本文针对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非遗保护视野下,创新思路,探寻更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办法,让这种独特的湘西苗族舞蹈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