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石龙“霸王鞭”传承人李繁昌 2020-06-01
在大理州剑川县西南部沙溪镇的"民俗文化生态村"石龙,多年来流传着一种酷似剑术的舞蹈,2020年8月的一天,我前往剑川县石龙村,采访云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龙"霸王鞭"传承人李繁昌。不一样的"剑术"李繁昌是我近年采访的大理州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唯一的80后,也是大理州第六批45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
湘西吕洞山苗族聚居区苗鼓舞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舞,不仅有通过不同时代传承者的积累、代谢和更新传承下来鼓的形制、击鼓节奏、舞蹈技巧在内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其还拥有湘西苗族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服饰。湘西吕洞山苗族聚居区作为我国典型的苗族群居地承载着发扬及传承我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舞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研究吕洞山当地苗鼓舞的服饰、鼓的形式、舞蹈技巧和产生等方面,从中了解到想要将"非遗"活态地传承下去,除了要继续坚持非遗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与传承者更多创新和阐扬的空间。
-
保护非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永不断流 2020-06-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如果没有非遗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断流,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滞后。由此可见,能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究竟该如何有效保护“非遗”?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非遗”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也就是把它
-
广西环江毛南族非遗花竹帽的传承与发展新趋势+自媒体营销的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明显力度还不够,为了使国家的非遗传统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加快传承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本文就着广西环江毛南族南族花竹帽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将资金和创新力引进传统手工竹编工艺这个产业,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产品,结合互联网自媒体推广销售来不断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保护了非遗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贯彻乡村振兴的政策,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劳动歌谣类“非遗”传承——以镇江秀山号子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劳动歌为例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社区的参与,而且提倡社区成为保护活动的主体。在"非遗"项目的传统社会功能日益消失的大背景下,社区高度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有助于为相关"非遗"项目创造新的社会功能,以保证"非遗"的存续发展。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平原居民劳动歌的传承相比,镇江秀山号子的传承模式对于劳动歌谣类"非遗"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其主要经验包括保证社区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在校园传承中重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培育民间社团组织和挖掘传统音乐新的社会功能等。
-
乡村振兴 文化引领 非遗先行——乐清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2020-06-01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除却清新绚丽的自然风光外,乡村闲适恬淡的生活节奏和质朴多元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整体形象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乡村从来不应该处于文化产出的低位,不应被低估甚至忽视。那些从民风民俗里汲取灵感、脱胎于每一天柴米油盐、在田垄山前琢磨融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整个文化世界的馈赠,也可以反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引领,非遗先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和永久动力。近年来,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乐清市深挖乡村非遗资源,多措并举,擘画乡村振兴,挥写非遗保护的"奋进之笔"。
-
基于“互联网+非遗”新型活态模式的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
浅议白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随着非遗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县经过不断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显现出良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