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基层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以安吉县梅溪镇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该情况,笔者展开了以安吉县梅溪镇为例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阐述了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对制约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
文化基因视野下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探究 2020-06-01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得到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逐渐走上机械化生产道路。机械化生产在促进物质文明繁荣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特色危机”,不但城市面容面貌十分相似,连各个商业区陈列的品牌基本一致。自然非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视野,对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困扰。因此,探究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对非遗文化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山西砖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下探究这种非遗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启示与借鉴。
-
文旅融合背景下川渝两地非遗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当前川渝地区相向发展共同打造经济增长第四级,作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川渝拥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与地方政策导向下,如何通过沟通与合作更好地传承保护巴蜀非遗,活态利用从而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
高职院校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具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动力推动其"活态"传承。作为文化传承重要阵地的高校,应充分运用其教育资源,通过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将所学的"非遗"与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融合,并运用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将"非遗"融入创新文化产业中去,从而真正达到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学生成才的双重价值。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已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统的报纸、收音机已经逐渐被电脑、手机屏幕取代,各种产业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个出版社也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概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播现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局限,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
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探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发展,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着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上千年的发酵依旧鲜活灵动。而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不断上升,各种外来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传统非遗文化逐渐被淡忘,这就对我国长远的发展出现了不良影响。在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一些群众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尊重群众文化的发展,使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更多的依据,所以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简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特征,结合概况探析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浅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持有者、掌握者和践行者,具有公认的影响力和从业水平,是他们所持有或掌握的该项非遗项目得以存续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群体的保护尤其是对年迈体弱的老艺人的抢救性保护就是对该非遗项目所采取的最主要的保护措施,他们的身体、智慧、职责、爱岗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死存亡。本文从国家着手开始实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背景、意义、目的等方面出发,浅析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