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以南平市级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
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为例 2020-06-01
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残疾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充分挖掘残障学生的身体优势,开展非遗手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
-
电影《百鸟朝凤》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精品灿如星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商业市场环境下不断遭遇生存和发展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资源向消费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是每个非遗人面临的困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电影《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这一非遗艺术在现实社会中被边缘化,唢呐艺人生存十分艰难的困境表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出路问题凸显了出来。
-
非遗是一条“活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遗.但它不应是标本、死物.在我国,活态传承被认为是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这样的感受在采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程天德时变得前所未有的深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忆与空间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发现,目前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文化建设中非遗的融入过于扁平和机械、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存在断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需求仍在磨合的现实困境。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应该互助推进:一是多规融合,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学地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子项目中;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推动基层非遗传承专业化,提升城市文化知识生产;三是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产品供给与社区营造项目实现文化认同与异质文化共生;四是探索非遗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城市文化提升。
-
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 ——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 2020-06-01
传承人的概念是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随人而动、以人为载体的活态遗产,即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传承主体的自我认知、对文化个性的认同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被认同是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要素。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口头资料,对于传承脆弱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而言,利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个案考察,回归民间、回归传承人、回归文化传承环境,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互动,将话语权交于传承人主体,探讨“传承人”概念解释,对传承人进行“源头性记录”和“活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