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5)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关于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20-06-01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不仅是我国稀有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享誉盛名.为了确保木偶艺术的薪火相传,除了剧团带班的方式,更是联合多方办学办班.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木偶传习班为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 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雄安新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区域内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是急需开垦的处女地,探索新区非遗手工艺现代学徒制传承模式、机制和路径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为雄安新区保护非遗文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过漫长历史发展留存下来的无形存在的文化,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当下,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在学校中进行非遗文化传承,要求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文艺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非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用实际行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在探讨初中音乐课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传承意义以及措施与策略。

  • “互联网+”时代中山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以登记在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为分析对象,对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山传统地域文化面临着文化复兴、文化衰退和文化变异共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联网+"给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带来的机遇,并针对"互联网+"时代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提出发挥非遗项目传承人主导地位、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教育力度等三点建议。

  • 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我国历史悠久,长久以来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群众生活的直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作用进行研究,希望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所借鉴。

  • 越窑青瓷瓯乐,奏响慈溪非遗保护新乐章 2020-06-01

    慈溪越窑青瓷瓯乐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它艺术风格独特,是用瓷土制成青瓷乐器或日用器皿进行音乐演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盛行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以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为中心的杭州湾两岸。本文从慈溪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背景、越窑青瓷瓯乐保护与传承的四大举措,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作详细阐述,为各地打响非遗特色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抛砖引玉。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