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中国奢侈品行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促发展之路 2020-06-0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人们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愈多中国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需求弹性较大、价值品质关系比值较高的商品,中国已然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然而,中国人日益倾向于追求世界各国历史悠久、声誉显赫的的奢侈品,而鲜有人关注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且本土奢侈品品牌缺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孕育本土奢侈品品牌的路径,并探讨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中国奢侈品行业、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
非遗视角下传统竹加工技艺在高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民族文化的延续,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科研等资源的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创新、民间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传统竹加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派生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包括竹加工技艺在内的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断代、与市场发展脱节等问题.因此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研究传统竹加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其存续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对宿迁市宿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所在地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给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策略,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东固传统造像新科技时代保护困境 2020-06-01
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途径和渠道,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但东固传统造像的传承保护却因此迎来了新的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例* 2020-06-01
平湖西瓜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弱化等问题;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组建专兼队伍、建设优质基地的方式,进而达到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促进、实效提升等目的。
-
艺术传播视角下的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近些年来,我国对各个地域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活态标本"之一,经过长时间的传承、积淀,是有着历史厚度的遗产,承载了人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信仰、经济以及审美。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一种以歌舞为基础的地方性戏曲,具有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是极为优秀的赣南地区非遗代表,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极高,但是该剧种目前却存在传承和发展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传承和保护传统戏曲其实就是将传统的地方戏曲作为讯息传承给下一代,因此,在进行赣南采茶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时采取艺术传播模式当中的5W传播模式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情况分析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本文正是基于此,采取拉斯韦尔的5W传播方式,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受众四个角度,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总结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
政策引导,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走进新时代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其后各地有关非遗的条例相继出台,部分如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1年10月1日实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早在2005年,广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已经全面启动。条例中关于非遗教育的内容有: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