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创新 ——基于传统学徒制的思考 2020-06-01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职业教育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在传承观念、传承主体、传承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如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学艺必精等。为此,梳理了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从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发掘其对于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独特的养分与滋养。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漫瀚调是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歌样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歌词朴实生动,唱腔高亢洒脱,鲜活再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思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产生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以传统漫瀚调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面临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漫瀚调成为当下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和价值取向,选取新的研究角度、新的创作视角、新的传播模式,探索对非遗的新型保护和创新,是促进传统民间艺术得以推陈出新、绵延发展的根本之道。
-
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6-01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存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学应以保持非遗文化原真性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主导工艺技能课程,课程建设应体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
基于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以及表现形式,只有非遗得到传播,文化记忆才得以传承。基于此,本文先是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具有的传播优势,然后提出了非遗传播的策略,从建立和多个平台的合作、邀请公众参与互动体验以及创新传播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自身优势,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广泛和有效的传播。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探索——以苏扇为例 2020-06-01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众多非遗项目寸步难行,传承与创新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苏扇是苏州非遗的一个重要项目,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扇子承载着我国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发展,与我国的绘画、文学、雕刻等艺术相结合,使历代的达贵显人与扇子结下情缘.苏扇这门工艺的经营模式、工艺材料及其价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非遗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苏扇这种传统工艺是每个人的责任.本文对苏扇目前的状况做出梳理,并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创新、发扬等相关方面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苏扇的发展与推广
-
浅析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逐渐被大家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被民众所关注,但由于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形式比较局限,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处于碎片化认知之中,本文主要是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探究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影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档案。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花艺陈设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分析,阐述如何让传统插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秉承中国传统文人内核,同时又有机结合当代设计思维、先进理念进行研讨。从我国传统花艺的背景,非遗传承困境及市场现状,其在室内设计中的特征及本质,如何传承创新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传统插花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从设计学角度以期能够给予相关行业从业者有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