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遗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中,大多数项目有自己传习室、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室)、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场进行非遗传承活动.本文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传承.
-
“送戏下乡”对于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2020-06-01
为了落实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针,我国各大城市都开展了"送戏下乡"工作,旨在通过此活动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成果。而随着人们文化理念的更新,人们认为"送戏下乡"除了具备以上作用以外,还能对地方戏等非物质遗产类种进行保护,使得其传承不断。由此可见"送戏下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相关领域有必要将非遗类地方戏种积极的融入到"送戏下乡"中以更好的发挥传承作用,并加深对其的保护。本文重点研究"送戏下乡"对于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对"送戏下乡"展开模式进行分析,阐述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意义,最终提出如何通过"送戏下乡"对非遗类地方戏种进行保护与传承,及其相关策略和意事项。
-
和食申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对苏州非遗的启示 ——以苏帮菜为例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具有珍贵价值,以苏帮菜为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近些年苏帮菜却面临失传危机。苏帮菜传承人试图通过申遗以谋求对其保护,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苏帮菜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指出苏帮菜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比较苏帮菜与和食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吸取经验并提出建议,力求为改善苏帮菜及我国其他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提供借鉴。
-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非遗旅游线路产品,但依旧无法使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探析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独特性,进一步寻求山西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遗的传播效果及传播多样性。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从文化视角对武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有关传承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特点客观上彰显了武术传承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性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于武术传承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南京绒花”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复兴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很多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如今都面临传承困难。由于缺乏传承人、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等原因,南京绒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南京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南京绒花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探究南京绒花的历史轨迹,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出发点,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
-
靖西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发展对策 2020-06-01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创造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是我国壮族人口聚居最密集的区域,当地壮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当地剪纸艺术生存发展困境,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人才培养、优化环境、非遗立项、技艺创新等方式,扭转局势,推动剪纸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以“安塞腰鼓”为例探讨民间舞蹈的艺术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从文学到艺术再到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可窥见我国政策风向引导一批学者从民族主义出发,积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人借以政治倾向做一些既得利益的事情。虽然很多民间舞蹈从地下走到地上,被广大群众所知晓甚至参与其中,但非物质文化舞蹈遗产从本土生态环境渐渐走出来,走上舞台,进入活动表演,而更多的是趋于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发展趋势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是利是弊应给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