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24 条数据
-
论“送戏下乡”对安徽省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20-06-01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乏力;地方剧团经营困顿;受众锐减,戏曲类“非遗”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非遗”保护的措施主要依托数字化建设。就戏曲文化而言,数字化建设并不是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政府适时推出文化惠民政策——“送戏下乡”。通过政府买单,充分地调动了地方剧团的能动性和创新活力。戏曲文化传承的地域文化属性与民众的文化需求结合也日趋紧密。由此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戏曲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地方剧团的运营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达到了多方共赢。“送戏下乡”彻底盘活了戏曲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系统。
-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初探——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又有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地方高职院校有责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当地音乐类非遗的重任,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正确利用自身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存在的困难,与本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系统研究与设计 2020-06-0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的公众投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一些内部和外部因素,许多"非遗"项目仍在苦苦挣扎,濒临消亡.众筹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为非遗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方式和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的公共投资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从中总结出对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平台有用的方法和意见.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资源,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配合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调动大众的力量,不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
非遗视域下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释义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白族《绕三灵》于2006年5月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贯穿于白族《绕三灵》整个仪式过程始终的"霸王鞭舞",不仅为该非遗项目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也为白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波助力作用。以白族"霸王鞭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族"霸王鞭舞"的剖析解读,揭示其深厚的民俗历史,挖掘其内在的文化释义,审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并对其在现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传承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总结了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提供参考。
-
盐城非遗数字化与传承对策研究 2020-06-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盐城非遗现状考察,遴选出5-6项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其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提出传承对策方法,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盐城非遗档案和资料库,促进盐城非遗产项目的发展,从而推动盐城区域特色文化及科技智库的建设。